调漂真的需要记住公式吗?其实不然,逐步推断法就能判断钩饵状态

发表时间: 2021-05-25 19:04



调漂一定要记住公式吗?完全不必。逐步推断法即可判断钩饵状态

前面从理论分析出调钓法的诸多公式(使悬调钓法一文),全调目公式只是双空钩调钓法的公式化表达。从数理科学的方法得出的调钓公式当然是精准可靠的,但是却并不适用于钓手的实际操作。总不能每次调漂都要把公式背一遍吧。所以,后面我就综合运用那些调钓公式,以钩饵的特征状态为分界点,降低公式使用的难度,简化以公式调钓法赋予钩饵特定状态的步骤,即前文的“底钓四个分段”一文。要点就是,在每段内,都是只改变一个钩饵整体的到底至悬浮的状态,而不改变另一个钩饵的状态。

前文三个调目中,使用相邻两个调目,可以“夹逼准则”实现钩饵精确的四种状态。相当于,一根棍子上,确定三个点,可以将棍子砍成四段。每一段都是唯一精准确定的一样。如下图。


即使如此,可能有些钓友还是不知道如何在垂钓中运用。那么,我就以一个钓鱼小白的角度,一步步演示一下。

1,测一个钩饵的整体的目数Z(区别于只测钩目)。

单钩单饵近底调平水(怎么精准找底水线垂直前面有个文章说过了)。剪掉子线看看是多少目,比如3目。两者之差就是一个钩饵整体的目数Z。例子里是3目。

单钩单饵不一定非要调平水。调平水对钓鱼人来说可以说是自我找虐。调出一两目又何妨。比如1.5目。剪掉子线看看是多少目。比如4目。两者之差就是一个钩饵整体的目数Z。例子里是2.5目。

2, 记住这两个目数。第一个就是单钩单饵调目T单,第二个就是剪掉子线的目数即无钩调目T无。钓目等于T单就是在钓一悬一沉,钓目等于无钩调目就是在钓子线部分躺底而铅坠未触底。

所以,钓目只要在这两者之间,就是在钓台钓的顿半段。第一个例子里,钓平水至3目就是钓顿半段。后一个例子里,钓1.5目至4目也是钓顿半段。只要钓目在这个范围内,就是只改变上钩饵悬浮至到底的比例,而下钩饵持续保持到底状态,下钩子线也持续保持顺延弯曲,满足适口性。对于下钩中鱼率远大于上钩的实际垂钓经验来说,两个调目确定的钓目区间就是保证了钩饵确定的状态,“夹逼准则”是非常有效的。

就是这么简单。

从中可以看出,要尽量避免小钩饵配粗尾漂。那样的话,可钓的目数区间太小,极容易钓浮或者钓铅坠轻触底的“过底”。

那么,对于第一个例子来说,如果一竿子打下去,发现钓目是1.5目,怎么推断钩饵状态?前面测出一个钩饵的整体压漂3目,钓平水时是一悬一沉,钓目比一悬一沉的目数多了1.5目,说明总压漂3目的上钩饵里,有1.5目的重量从悬浮变为到底了,即由原来的漂体承担改为地面承担,所以这部分钩饵的压漂目数就“冒上去”了。其实,只要钓目在那两个调目之间,就完全不必推断如此精细,因为对于下钩饵来说,毫无影响。

需要注意的只是,钓目超过那两个调目的范围时,怎么判断钩饵状态。比如,还是第一个例子。一竿子打下去,钓目是5目。说明什么?钓目等于无钩调目的3目时,就是钓钩饵全到底,子线部分躺底了。多出来的2目,只能是有压漂2目的铅坠轻触底了!(虽然事实上,铅坠看上去并没有真正触底,下面还有一小段子线弯曲着。但是实质就是两目重量的铅坠重量通过弯曲的那一小段子线到底了,重量由底面承担了。)看到了吗?区区两目,钩饵状态发生了巨大差异。从能够看到鱼吸食钩饵的清晰口动漂相的台钓顿半段,直接变为子线躺底只能看到了身动漂相。

对于第二个例子,顿半段钓目区间为1.5目至4目。如果一竿子打下去,钓目是1目,说明什么?钓目等于单钩单饵调目的1.5目时,就是一悬一沉。少的0.5目,只能是原来到底的总共2.5目(4-1.5)的下钩饵里,有0.5目的重量由原来的到底变为悬浮了。区区0.5目有多大影响呢?可以说,影响远远超出直观的想象。

钓单钩单饵调目的1.5目时,是一悬一沉,下钩饵到底(躺底),下钩子线顺延弯曲,适口性好。钓1目时,下钩饵里有0.5目的重量由原来的到底变为悬浮,还有2目重量的下钩饵还是到底的。但是,由“钩饵里只要有悬,子线必定垂直受力”可知,下钩子线变为垂直受力,挡口明显!

由此可见,在分段点附近,极少目数的钓目变化,就会引起钩饵子线状态的巨大变化!

你还会觉得,一目半目的钓目差异是无所谓的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