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钓灯下的思索:鱼对光的反应并非一成不变

发表时间: 2020-04-29 00:31

国外一个研究团队曾经利用水下光源做过实验,测试鱼对发光物体做出的反应,结果表明多数鱼对闪烁的点状光源比较好奇,会游过来一探究竟,类似于我们常见的趋光性,也有少数鱼不敢靠近,避之不及。

临近五月,温度逐渐升高,户外人们的着装告诉我们,钓鱼人又爱又恨的季节马上就要来了!高温是夏季印在人们心中最深刻的标签,但正是因为温度的升高让鱼变得活跃,躁动不安,活动量加大对食物的需求随之增加,这正是钓鱼人看准的机会!白天刺眼的太阳光线,通过水面的反射,晃的人头晕眼花。为了避开强光和高温的影响,选择出钓时段很关键!

一方面是躲避白天的强光,另一方面夜钓又需要光源进行照明,因此就有了光线影响鱼吃饵的说法,夜间鱼口差的原因很多,是否因为光线照射暂且不慌下结论。关于光对鱼的影响在我初学钓鱼时就听说过,但并不是负面的影响,反而很多人认为鱼是具有趋光性的,和很多小动物一样。

案例解析

去年夏天,刚刚入伏便让人感受到身处火炉的煎熬,加上白天忙于工作,找不到合适的机会钓鱼。等到周五下午,和钓友约好去河边夜钓,和很多钓鱼人一样,想到可以大展身手便激动不已。傍晚六点左右,我们相约来到钓点,天色渐晚,趁着天还未黑赶紧支起装备。

由于小河所处位置比较偏僻,夜晚环境复杂,为了安全起见,朋友准备了一盏亮度比较高的强光灯,还自信慢慢的向我展示说:遛鱼、上饵、找路都十分好用。夜幕慢慢降临,周围很快一片漆黑,我们选择用夜光漂作钓,虽然灵敏度差一些,但是野外水域鱼口并不会很轻微,钓钝的情况下对抓口的要求并不高。

在我的印象中,小河是长江的支流,鱼的密度比较大,相对好钓,但是说来也奇怪,那晚鱼口并不是很好,几个小时下来就钓了几条小鲫鱼,连目标鱼鲤鱼的影子都没见到,于是我开始反思,排除饵料和调钓的原因,难道是因为鲤鱼生性胆小,不敢靠近岸边吃饵吗?因为我和朋友还算安静,担心会踩到蛇,并没有在岸边走动,如果实在是受到外界的干扰,会不会是那一盏强光灯呢?

小结:事后我和其他钓友交流这一次的钓鱼经历,他说根据自己的经验,野钓时千万不能用手电筒照射水面,不然鱼会被吓跑的!看他一脸严肃,我专门去了解了一下光线和鱼的习性进行关联,首先有一点是大家普遍认同的,鱼对外界危险的感知存在差异,种类不同、个体大小不同的鱼面对危险做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,那么光源算不算一直危险的信号呢?我们接着往下看。

光源的分类

自然光源:顾名思义,也就是遵循一定规律,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光源,我们通常说的自然光源指的是太阳发出的光。自然光源周而复始,伴随着鱼的繁衍和进化,不仅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为鱼提供氧气,还让水中的杂质和微生物分解,给鱼提供食物,久而久之,太阳光线成了唤醒鱼的“闹钟”。面对如此规律和重要的自然馈赠,鱼对太阳光线自然不会产生警惕,在早晨太阳初升时反而会被唤醒,这也是早晨好钓鱼的原因之一。

非自然光源:可以简单理解为人为制造出来的光源,通常我们使用的照明工具都可以称为非自然光源。需要使用非自然光源的场景恰恰是自然光源不足时,对野外水域的鱼来说,夜间本应该是漆黑一片,突然的光亮会扰乱它的生物钟,产生各种各样的反应,这种反应有正面的,也有负面的,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的。

水质不同,光线的影响有强有弱

对光来说,空气和水都是其传播的介质。根据物理学知识,光在水中有两种物理现象,一种是反射,另一种是折射,简单的说,光线无法完全进入水中,进入水中的部分传播路径也发生了变化。根据这一原理,我们就会发现,水质的好坏决定了光线在水中传播的情况。

杂质较多的水域,我们肉眼看到的水质呈浑浊状态,无法看到水下的物体,正是水中的杂质阻碍了光线在水中的正常传播,反过来说,杂质让我们看不见水下的情况。在杂质较多的水域,鱼就像披上了一层保护伞,如果不考虑光线的强弱,非自然光源对它的影响比较小。

不同的鱼,对光线有不同的反应

钓鱼人都知道,鱼分布在不同的水层,从上层到底层鱼的种类各有不同,每一个水层的鱼都有其特点,比如表层鱼对氧气的需求更高,耐氧性明显不如底层鱼。这是因为表层鱼对外界变化的感知优先于底层鱼,因此它们对光线的变化显示更加从容。

在水的底层光线一直十分的昏暗,如果将水深差距拉大,光线最多只能到底水下几百米的地方,也就是说如果水足够深,水下很可能是一片漆黑,在大海的深处,很多鱼类由于缺少光线的刺激,眼睛已经逐渐进化消失。

尽管我们接触的淡水水域并不会特别深,但是底层鱼深居简出,对水面以上的世界十分陌生,所以警惕性要高很多,例如鲫鱼、鲤鱼,当然这也不是绝对,还跟鱼的习性有关,像鲶鱼、黄辣丁这些肉食性的鱼类基本上都是昼伏夜出,作为水下的掠食者,它们的看起来头脑简单、吃饵凶猛,唯一受到光线的影响就是对白天和夜晚的感知。

光线的强弱和水的深浅,决定了它能够触达的位置

虽然鱼的视力并不好,但是光线仍然可以被它们捕捉到,光线的刺激会促使它们产生联想,如果大脑判断这种刺激是危险信号,就会发出指令让鱼远离,当大脑对光线缺乏了解,更多的是好奇,鱼对光线的表现就很淡定了。

光线的强弱代表能量的大小,光线越强,能够传递的越远,在自然水域夜钓时,为了接近鱼正常的生存环境,让鱼放松警惕,大胆进窝吃饵,需要降低非自然光源的亮度,使光线无法触达水中较深处。尽量只在必要时候打开,并且不要对着水面晃动。在光线的亮度无法调节的情况下,还可以通过调整作钓的水深控制光线对鱼的影响,按照上文所说,光线在水中传递过程中不断的损耗,能够达到深水处已经很微弱了。

写在最后

综上所述,鱼是可以感知到光线变化的,不同的鱼种、水情和光线的强弱对鱼的影响存在差异。经常夜钓的钓友会发现,灯光照射水面上的鱼并不会马上游走,这并不能说明鱼具有趋光性,而且不游走和会吃饵是两码事。

对于闪烁的点状光源,鱼更多的是好奇,但是对于片状或者柱状的光源,鱼表现出来的警惕性就很明显了,在“聚光灯”下,安全感瞬间消失,躲藏在黑暗角落可以保护自己不会捕食者发现。夜钓是否选择夜钓灯,我的个人建议是考虑作钓鱼类的警惕性和水质、水深情况,进行综合评估,总的来说,夜光漂的作钓效果要优于夜钓灯


文:钓鱼领域作者【工作之渔】原创作品,侵权必究!

图:文章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权联系必删!